当前位置:首页>部门工作>政法工作

做司法民主的受益者与参与者——记北京海淀法院的三位人民陪审员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2日信息来源:海淀法院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海淀法院 李婧始

 

“我是马仲兰,曾经是报社主任编辑,我热爱陪审员工作,我希望能通过我自己的力量,让每个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是梁铭全,退休前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我是法庭上的倾听者,愿为营造和谐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是刘映春,现在是一名法学教授,主攻经济法。做陪审员能帮我补充大量课堂教学案例,我也能以自身所学回馈社会。”

在法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穿法袍,却和法官一起坐在法庭上审判;他们不是法官,却能在法庭上独立发表意见并行使表决权。他们,就是人民陪审员。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启动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北京海淀法院成为全国50家、北京市5家试点法院之一。20184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公布并施行。马仲兰、梁铭全和刘映春,就是海淀法院666名人民陪审员的缩影,他们正亲身经历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变迁,见证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发展。

 

不可或缺的“外行参谋”

20169月,广受关注的“‘快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一案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审理。技术中立、网络传播、高科技犯罪、量刑依据……案件枝蔓繁多且无章可循。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那就跳出框架束缚,用事实说话,”此案陪审员、电气工程师出身的梁铭全说。他结合自己在科技领域的工作经历帮助法官分析案件,在根据犯罪数量定罪存在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关注快播公司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为目的传播淫秽视频的犯罪事实。“当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高科技犯罪呈上升趋势之时,互联网更需要风清气正。”

“快播”案是梁铭全加入陪审员行列以来参与的众多案件之一,回想起做陪审员的契机,梁铭全笑称自己曾经也是个“受害者”。时光倒流回2012年,梁铭全购买了一套假实木家具,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他找到厂家和工商局,费尽周折才将问题解决,心中也由此生发出学法宣法,帮助更多人维护合法权益的愿望。恰逢海淀法院招录陪审员,立志 “老有所为”的梁铭全,就这样成了人民陪审员队伍中的一员。“装修纠纷中使用这种材料是否合适?”、“材料价格符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硬件构成是什么样的?”,梁铭全乐于做一个“外行参谋”,理工学科背景使他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辨别当事人所做的陈述,为法官提出专业性、建设性的意见。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日新月异也让经济法教授刘映春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互联网的发展给法学研究者带来的是一种‘灵魂跟不上肉体’的紧迫感。”在学校教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时,她需要不断对涉及互联网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补充和更新,并督促自己的研究生在论文中多对互联网相关论题进行调研。来海淀法院做陪审员时,她总是利用自己所学参与一些商事类案件的审理。陪审涉及互联网经济的疑难案件,成了她最感兴趣的事。

20159月,北京海淀法院对北京飞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北京诺米多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他合同纠纷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这场 “股权众筹第一案”绵延了4个多月,刘映春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她对此案涉及的合同性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不应简单地用居间合同进行概括,虽然确实没有股权众筹合同这么一说,但我们不用管股权众筹是不是一个合同,而应该站在众筹的主线上,从股权众筹涉及的多方法律来看股权众筹是不是有效,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经过讨论,法官采纳了她的意见。在审理过程中,众筹平台的律师试图逃避归还部分集资款项,刘映春一个问题就打中了对方的七寸:“你们集资成功没有?如果集资没成功,那你们靠什么主张报酬?”

长期以来,陪审员很容易被视为是“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稻草人”,殊不知,人民陪审员基于生活经验或专业知识提出的一个问题或一项建议,都有可能对认定事实和解决问题产生极大助益。

在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侵权纠纷案庭审现场,编辑出身的马仲兰从出版角度直击涉案杂志:“你们的读者群是什么?受众面有哪些?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事后马仲兰还不无愤慨地说:“抗日英雄的事迹已经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回忆,他们的形象必须得维护!”除专业知识之外,马仲兰还会为法官和当事人提供可行性建议。她曾陪审过一起老人起诉女婿的案件,女儿因交通事故去世,遗产由老人、女婿和外孙按比例继承。老人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又担心女婿将来再婚,外孙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庭上,八十多岁的老人情绪非常激动,马仲兰也跟着揪心,她安慰老人说,“大姐,您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帮您解决!”后来,马仲兰提出为孩子应得的那笔遗产设立一个公共账号,孩子成年后可以支配,此前老人亦有权监督。“想这么个办法其实就是为了帮人解决实际困难,让孩子将来有个保障,给老太太也留个念想。”最终,马仲兰的建议获原被告认可,并写入判决书,案件顺利审结。

“如果再选一次,我可能还真就学法律了,”今年67岁的马仲兰回忆起自己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的初衷时说到。由于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法专业(燕京大学设法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马仲兰从小受家族传承影响,一直有个“法律梦”。退休后,她就全身心投入到人民陪审员工作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中,“我只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公平正义。”

 

设身处地化解矛盾

“我希望你们一辈子都别作为当事人走上法庭。”

法学教授刘映春常常在法学院课堂这样“祝福”自己的学生。36年的教学科研生涯让她认识到,法治建设并不应止步于让每个人都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性,在生活中学会诚信、包容和尊重,从自身出发维护社会的和谐。在陪审工作中,她对此感悟更深,“其实很多民事、家庭上的纠纷,法院判完了,可能亲情、友谊也都没了,很难说有个真正的双赢,许多矛盾应该化解在法庭之外。”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民事案件上,法理和人情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时人民陪审员的优势再次凸显出来,他们的“设身处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柔化法院判决的棱角,促进社会的和谐。

“大姐,您改变了我的下半生啊!”在一场赡养纠纷案件中,一位中年男子这样对马仲兰说,由于继承了房产却又拒绝赡养母亲,他被母亲和姐姐告上法庭。当时双方都很情绪化,一度导致庭审无法有序进行。于是,马仲兰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提出要单独和被告谈一谈,“你多长时间没回过家了?”当被告以工作忙为由推脱时,她很干脆地说:“你现在请假带着你媳妇和儿子,买上你妈最爱吃的东西,赶紧回家!”后来经过有效的沟通和调解,母亲和姐姐选择撤诉,一家人也能够敞开心扉化解矛盾。在马仲兰看来,这个案子本就是一家人“互相较劲”,单靠法律很难圆满解决。她能做的,就是“倚老卖老”,从当事人的心理出发解决问题。

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中,马仲兰则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奶奶”。毕业于师范院校的马仲兰,深知很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源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因此在这类案件的陪审中,她最关心的就是涉案未成年人今后能否继续接受教育并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马仲兰曾遇到过一个16岁就涉嫌贩毒的孩子,经过调查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时很少管教他。在游戏厅里,他慢慢学会了偷钱甚至贩毒。这让马仲兰既气愤又痛心,“十五六岁的孩子,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学校里读书,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跟家长脱不了干系!”作为一个热心肠的“家长”,她时刻关注着这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数次帮助他保障未来的学习机会。孩子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尤其是要学法律”,并亲切地称马仲兰为“奶奶”。

除了来海淀法院上班之外,梁铭全还将自己的陪审员“业务”向普法延伸。在平时生活中,他会根据自己在陪审员工作中学到的知识,义务为街坊四邻提供法律建议,一些已经公开了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案子,他会分析给朋友们听,告诉他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保护自己。此外,在遇到一些证据充足的劳动争议和借贷纠纷时,他会积极促进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努力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和心结,快速解决纠纷,减少过多占用法律资源,“我们理解法官的辛苦,这份工作既能帮助法官解决问题,又能促进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是件大好事。”

 

人民陪审的发展与进步

早上九点,北京海淀法院。在一间因人来人往而略显拥挤的屋子里,负责陪审员保障的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国正在忙着陪审员参审前的准备工作,“对于一些专业性特征明显的案件,比如医疗、建筑工程、知识产权纠纷,具有相应知识背景的陪审员能提出内行的见解,”这时他需要根据案件情况,从专业陪审员库中抽取陪审员。

这家位于我国创新高地的基层法院,一年案件量超过10万,对人民陪审员的数量本就有着很大需求,选任陪审员、保证参审、落实保障,也都是千头万绪的复杂工作。2015年改革启动后,按照陪审员数量不低于法官员额数3倍的要求,海淀法院紧锣密鼓地开展了陪审员选任工作。从覆盖全区29个街道乡镇司法所的宣传动员,到资格审查,再到全程随机抽选,海淀法院与海淀区司法局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三个随机”要求,先随机抽选出近千名候选人,建立候选人信息库,做好备选人员储备;再从候选人中随机抽选400余名新人民陪审员,加上尚在任期内的原有人民陪审员,最终共选任出666名人民陪审员,实现人民陪审员在全区各街镇、各社区的全覆盖,人民陪审员人数居全北京市第一位。

如今,这666名人民陪审员正广泛参与到海淀法院的刑事、知产、民事、商事、行政等各类案件中。不考虑2位陪审员多次参与同一案件开庭的情况,每年陪审员的出勤就已经达到了1600017000人次。80%的陪审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保证参审率,平时人民陪审员会向法院预报可参审时间,法院也会提前大范围征询人民陪审员的可参审时间,随后法院再将庭审需求与之进行匹配,在保证庭审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陪审员的均衡参审和出勤率。在这些努力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陪审员的参审率,海淀法院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试点经验予以反馈并提出建议。今年出台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审员法》在陪审员选任制度中,明确了可以因审判活动需要而通过个人申请或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这其中就有海淀法院等试点单位的贡献。

“我们陪审员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素质高,”赵建国介绍说。海淀法院集结了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陪审员,在岗前培训中,海淀法院一直向人民陪审员强调要积极参与审判全过程,日常参审过程中则鼓励人民陪审员对影响判断案件事实的问题大胆提问,合议时也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案件类型与个人教育或工作专业背景相关时,更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法官查清案件事实,准确做出是非判断。“我们从一开始就告诉陪审员,别做陪衬,要发挥自己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司法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司法改革的参与者。为了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我国推出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选任办法和扩大陪审案件的范围,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像马仲兰、梁铭全和刘映春这样代表着人民智慧和声音的人民陪审员,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每一分努力,既为“定分止争”,更为“公天下持平”。正是他们的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司法改革才得以让人民感同身受,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