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部门工作>编办工作

海淀区狠抓“街镇吹哨、部门报到”落实围绕新型城市形态,推进街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3日信息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是海淀区富于创新精神的缩影。为落实“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海淀区立足于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力争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一如既往地创新先行,一体化推进街道、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解决街镇各类管理事务中积累的问题、遇到的挑战,同时充分尊重街镇在管理对象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围绕职责清单、派驻机构管理、综合设置机构等内容,形成有差异化的创新措施,贴近基层需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一、明确事权、规范管理,为街镇锻造“一枚响哨”

  初步拟定了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镇党委和镇政府的两张职责清单,其中街道级清单事项140余项,镇级清单事项170余项,作为街镇履职的依据,区级相关部门与街镇间事权、职责界线的底单。同时,明确职责清单动态管理方式,非经程序不可随意增减、修改职责清单内容,改变原有因街镇为“属地责任者”,而随意向街镇布置事项的“跑马圈地”式授权思维。

  与此同时,围绕蔡奇书记提出的提升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重点领域治理水平,海淀区在试点街镇针对上述三个领域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矛盾的环节,梳理“吹哨报到”的分类事项清单。截至目前,已初步拟定试点街镇“吹哨报到”分类事项清单,明确了“报到”委办局范围,规范了“吹哨”、“报到”内容及对象。

  通过推行清单式职责管理方式,规范授权,推动街镇工作制度化,切实赋予街镇在明确事权上的更多自主权、参与权,为街镇锻造了“一枚响哨”。

  二、下沉机构、分类推进,打造“快速报到”模式

  海淀区结合实际,突出区域特点,在街道层面分类推进派出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将街道城管执法队、司法所整建制完全下沉,街道对两支队伍的编制、人、财、物全权管理,打造“吹哨”、“报到”街道内循环解决问题模式;二是做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统计所、卫生计生监督站的“一街一所(站)”管理模式,明确上述站所接受属地街道的统筹协调,服从街道的工作安排,实现“吹哨”、“报到”街道层面快速响应;三是对于街道实际需求较大的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房管所等站所,按照行政区划,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管理要求,规范、优化街道与各专业派出机构的联系机制,减少“吹哨”、“报到”传导响应环节。

  通过以上三种“快速报到”模式,实现了各“报到”部门快速响应,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提升了基层的城市管理效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三、综合设置、形成合力,助推街镇“哨声响亮”

  将街镇内设机构进行整合,实现扁平化、大部门制,既是“街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要求,也是机构改革以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的制度设计的延伸。

  机关内设机构方面。在试点街镇取消原内设机构设置方式,推行综合设置。将西三旗街道原有的17个党政内设机构综合设置为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平安建设部、城市管理部、民生保障部、社区建设部6个部室;将四季青镇原有的11个内设机构综合设置为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部、党群工作部、平安建设部、城市管理部、民生保障部、社区建设部、服务农业部、服务经济部9个部室;同时明确街镇所属执法队、司法所、事业单位等与相关部室的联系机制,强化街镇层面的一体管理、一体响应。下一步,将在各街镇逐步全面推行综合设置机关内设机构。

  事业单位方面。为加强党建引领,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在各街镇成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统筹开展本地区基层党群服务活动相关工作,配合街镇做好本地区社区(村)、非公、社会组织党建,商务楼宇工作站建设等工作。此外,为优化基层政务服务,明确各街镇便民服务中心承担街镇层面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工作,构建起“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

  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及安排,密切了街镇与区级委办局的业务联系及沟通机制,践行了从区到街镇的扁平化管理要求,为街镇下情上达、上下联动,“吹哨”、“报到”有效衔接创造了空间,以管理体制优化,助力街镇“吹哨”时“哨声”更响亮。

  下一步,海淀区编办将继续围绕职责清单、派驻机构管理、综合设置机构等街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环节,密切与街镇联系的同时,对接党建、多网融合、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等领域创新,发掘亮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巩固、扩大海淀创新成果,构建新型城市形态。